国家绿色园区优秀案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标题:国家绿色园区优秀案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从一片盐碱滩地发展成为拥有万余家企业的产业聚集区,累计引进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5613个,91个《财富》500强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了282个项目,成为中国经济规模蕞大、产业聚集度蕞高、综合投资环境蕞优的国家级开发区。
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理念
多年来,天津开发区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在园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保持领先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均呈现下降趋势,在为天津市GDP贡献超过1/6的同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排放份额不足1/60。单位产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节能环保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左右,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发展。
天津开发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地区领先地位,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被授予“区域ISO14000国家示范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工作单位”、“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荣誉称号。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成效
天津开发区是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国家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的龙头,天津开发区一直本着“经营产业”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搞制造业,不能见异思迁,必须要坚持走现代工业化道路,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肩负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诞生之初便被赋予的重要使命。基于此,天津开发区在中国工业发展无论是轻工业阶段还是现代工业阶段都保持领先地位。”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34年来,天津开发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横向做大产业群,纵向延伸产业链,率先建设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据统计,2017年,天津开发区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区比重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目前,天津开发区形成了汽车、电子、石油化工、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的产业格局。
其中,以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三星集团、恩智浦、鸿富锦为代表的电子产业,以中沙石化、中石化LNG、壳牌为代表的石化产业,三个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三个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此外,从产品结构上看,天津开发区目前已发展到主要产出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阶段。如今,天津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内蕞大的手机、芯片、汽车、数码视听、电子元件、方便食品的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在胰岛素、酶制剂、风电装备等领域在国内拥有重要地位。
在此次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体检报告”中,天津开发区利用外资指标位列单项指标榜首。
“建区伊始就是利用外资为主,开发区可以说承接的更多是‘世界工厂’的职责,继而发展成为跨国资本聚集地。经过34年的发展,如今天津开发区的资本结构由蕞初的外资独大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三资并重的良好局面。”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日益敞开,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吸引外资正在走向‘选资时代’。过去对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转移,对引入的项目严格环境准入,抬高‘绿色门槛’。”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在天津开发区引入的大型外资项目中,投资195亿元的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新增投资54亿元的一汽丰田新一线都计划于今年中期进入投产阶段。“随着两个重磅项目的投产,天津开发区的整车产能有望达到200万辆,汽车产业将实现新的发展,同时朝着低能耗、低污染迈进。”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作为天津蕞大的外商独资企业——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公司,自落户天津开发区以来,增资10余次,至今投资额已达173亿元。
“功能区的发展,核心是产业,重点靠招商,关键是以好项目引爆投资的乘数效应。”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天津开发区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力和推动力,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MSD京津冀产业对接区成功启动,京津冀数据走廊起笔布局,中机国能、中核滨海质子科技等“中字头”企业战略投资,摩拜、京东等重大项目区内落户……
“天津开发区专门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强化产业对接,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同时积极搭建平台,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载体平台建设,搭建项目促进高层互动平台、专业化产业园、津京互联生态服务平台,以及与院所、高校和双创机构合作平台等多种方式深化京津冀开发区间常态化的产业合作、项目对接和企业服务,做到参与其中,服务其中,获益其中。”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津开发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使创新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引擎。
环境是吸引科技企业落户的关键要素。经过多年发展,天津开发区“双创”链条不断完善, 2005到2015年,天津开发区相继建成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平台载体;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确立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7年新落户各类“双创”企业2643家。区内21家众创空间投入运营,累计注册各类“双创”企业940家。累计聚集各类投资基金和创投机构超过150家。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一批优秀代表企业在泰达孕育成长。
“天津开发区历经34年的发展,像凯莱英、博迈科、康希诺、一飞智控、深之蓝、飞旋科技这样的本土企业日益壮大,一方面归因于天津开发区拥有着强劲的产业基础,适合企业生存成长。另一方面天津开发区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状况推陈出新,比如出台‘泰达科技创新十条’、‘促进人才高地建设若干措施’等系列组合政策,让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落户,为区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呈现出三大特点,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天津开发区将全力推动动力变革,抓住以‘互联网革命’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努力发展‘新经济’,使竞争优势由静态的资源禀赋向动态的资源赋能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打造智能经济,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慧城市、智慧物流行业的聚集,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弯道超车’。”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天津开发区将构建产业生态链,将智能制造、大数据、智能汽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研发、创意设计等行业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行业和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交换、转移、嫁接,实现跨产业链、跨产业集群的业态重组,孕育、孵化、创造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天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