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12月13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科协常务副陆为民,市科技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袁鹰,市科协副卢双盈,市科协副夏秋雨,介绍《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 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李娟: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市科协常务副陆为民先生,市科技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袁鹰先生,市科协副卢双盈先生,市科协副夏秋雨先生,为大家介绍《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市科协常务副 陆为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各位同志,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首先向各位记者朋友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域科普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是天津市贯彻落实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市委市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12月6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于“十四五”期间及未来15年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要举措、保障措施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是我市关于全域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融合在一起的*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全市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新发展阶段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5月,李鸿忠*提出“要在全市开展全域科普工作”,先后22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要求。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全域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使‘全域科普’成为天津现象,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智慧型城市、文明城市提供科普支撑”。廖国勋市长强调,“要深入开展全域科普,使全域科普成为天津的核心特质”。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大胆探索、深入实践,推动全域科普工作向深向实,初步形成了“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十一次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天津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58%,位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实施全域科普以来,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每年提升1.2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加快。*近,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并将全域科普工作纳入多部地方性法规,为全域科普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近年来,全域科普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建成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1个、市级科普基地160个,全域科普工作全面融入5145个党群服务中心、1778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发展专职科普工作者3300人、科技志愿者近12万人、科普信息员20余万人。全域科普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全域科普组织体系。全域科普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建设全域科普中央厨房,初步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基本形成主流媒体引领、社会媒体跟进、自媒体广泛参与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人民群众参与全域科普热情普遍提高,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社会科学普及周、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网络安全周等重点科普活动每年吸引公众直接参与超过300万人次,在津国家级和市级科普场馆每年接待公众超过1500万人次,全域防疫科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弘扬创新、崇尚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进入新发展阶段,天津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发挥人才是*一资源、创新是*一动力的重要作用,对全域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必须以更高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更实的作为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营造科学文明理性社会氛围,必须以更广泛的渠道促进科学文化交流。李鸿忠*多次强调,“要制定好全域科普中长期规划”。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将“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纳入了《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年11月和2021年6月,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两次听取全市全域科普工作情况汇报,要求由市科协牵头、有关部门参加,适时报请市委、市政府审定。
按照市委要求,市科协、市科技局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学*关于天津工作和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贯彻落实《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的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要求。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先后组织12次工作研讨交流、专家座谈,听取市科协常委、各区科协负责同志、科普大使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征求全市44个部门和单位、16个区区委区政府的意见,对《规划纲要》的文稿先后做了30多次修改完善,经2021年10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12月6日市委批准,印发全市实施。
《规划纲要》由3个板块6个部分组成。*一板块是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工作任务和举措,第三板块是组织保障措施。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关于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为抓手,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为重点,推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全面升级,促进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天津实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在指导原则上,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系统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
同时,明确了全域科普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3%,城乡差距、群体差异显著缩小,“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度、认知度显著提高。到203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30%,科学素质发展总体平衡,全域科普促进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的作用充分发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一个方面,围绕实施科普全领域协同行动任务。提出了涵养科技创新生态、夯实制造业立市科普基础、打造专业科普品牌、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强化科普产品供给、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科普能力、鼓励社会科普公益事业发展、加强科普交流合作等9项措施。
第二个方面,围绕推进科普全地域均衡覆盖任务。提出了落实科普属地责任、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3项措施。
第三个方面,围绕强化科普全媒体智慧传播任务。提出了持续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落实媒体科普传播责任、建设全域科普智慧服务平台、加强科普传播品牌建设等4项措施。
第四个方面,围绕实现科普全民参与共享任务。提出了鼓励全民参与科普工作,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实施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等7项措施。
《规划纲要》明确了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条块结合、区域为主的领导体制和统筹谋划、社会动员、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基础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评估激励机制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着重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全域科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组织推动工作落实。
明确科协组织牵头负责全域科普日常工作,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明确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科普工作统筹谋划,建立健全效果评价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明确市区两级纲要办成员单位要精心部署安排,将科普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下一步,市科协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完善落实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推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做好《规划纲要》各项任务措施的实施落实,让全域科普成为“天津现象”、成为“天津核心特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谢谢陆为民先生。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天津广播电视台:11月29日,市人大印发了修改后的《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本次《条例》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下一步我市将如何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
市科技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袁鹰:谢谢您的提问。为了深入贯彻法治思想,依法推进我市科普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日,市人大对原有的《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条例》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明确了科普事业和全域科普工作的定位。《条例》指出,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推进全域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健全全域科普工作的体系要求。《条例》明确,建立健全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条例》明确,普及科学思想,宣传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和理念,推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等,这些内容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四,进一步明确了科普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责任。这次修改的《条例》明确,市和区人民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技术协会及其他20余个相关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科普职责。
第五,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科普工作的社会责任。《条例》明确,农村基层组织,乡镇科普组织、学校,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的科普职责。同时,《条例》还进一步明确了科普组织、科普场所、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相关责任。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会同市科协以及各相关单位,围绕本次《条例》的修改和颁布实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培训等相关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认识《条例》修改的重大意义,准确掌握《条例》明确的各项规定。同时,按照《条例》的相关要求,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运行机制。按照各自的职责,有序推进各项规定的落实。要切实加强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督查和考核工作,确保《条例》能够真正的落实落细,为我们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市科协副 夏秋雨:谢谢您的提问。应该说这次印发的《规划纲要》内容很丰富,新意也很多。归纳起来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强调全域科普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域科普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域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提升工作,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定期研究、组织推动。
特点二是,强调全域科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规划纲要》指出,全域科普要树立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在推动人人参与上,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普主力军的作用,鼓励科技工作者深入到科普*一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天津科普大使,同时发展壮大科普信息员、科技志愿者队伍,引导教师、高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还有媒体从业者、社区工作者积极参与基层科普工作。在全民共享上,《规划纲要》突出了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全面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工程。特别是针对天津市人口比例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据了解,天津市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00万,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21.66%,高于全国18.70%的比例。因此,《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助力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推动全域科普融入到各种养老社会服务中,满足老年人在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科普需求,同时发挥老专家在科技、科普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
特点三是,强调全域科普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规划纲要》指出,全域科普要围绕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实现“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聚焦建设科技强市、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与全域科普互促互进机制,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全域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厚植创新沃土,涵养创新生态。
特点四是,强调全域科普要坚持系统协同推进。《规划纲要》指出,全域科普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科普产业化和产业科普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广泛参与科普服务,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香港商报:《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基础保障。请问我市将如何建设高水平现代科技馆体系?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市科协副 卢双盈:谢谢您的提问。在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科技馆体系的建设,同时青少年科技教育也是作为重点人群科技教育放在首位的一项工作。这两项工作,我向大家分别说一下。
*一,关于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应该是基于贯彻十八大以来反复多次强调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的指示精神,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系统观念。所以推进天津科技馆体系的建设,我们是贯彻一贯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且要构建天津科技馆体系的新格局。在这个规划当中有几个考虑,*一个就是把现有天津的科普场馆的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发挥好,这是体系的基本考虑。
首先我们要把现有的全市300多个相对独立的科技场馆资源梳理好、使用好,共享共建,使它能够整体发挥效应,这是一个基本的考虑。
第二个考虑就是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天津科技馆的新馆建设,并且也鼓励和引导各区兴建科技场馆。同时我们也鼓励各行业、各企业,包括一些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特别是一些好的企业,构建自己的科普场所,也可以是科普基地,这样形成一个多元化、多点位、全社会关注、支持、兴办科普公共设施的新局面。
第三个考虑就是我们的科技场馆有龙头的、有骨干的、还有基层的。其实我们现在面向基层构建的基层科技场馆,更能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所以这些年我们在全域科普工作的推动下,科普阵地遍及城乡社区,现在有5000多个社区和乡村都有科普阵地。这些科普阵地是借助基层的党群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来综合构建起来的,发挥了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作用,同时使我们的科普场馆更加走到百姓身边,走到青少年身边。应该说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好。
所以我们说构建科技馆体系就是发挥市一级场馆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发挥各行业各领域的骨干作用,同时扶植现代的数字科技馆建设,特别是要重心下移,由上至下,以上带下,推动基层科技场馆、科普阵地的建设,使上下联动起来,左右沟通起来,资源共享起来,一步一步推动科技场馆体系能够向更高质量逐步提升。在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希望天津科技馆体系能够建得越来越好。随着建设的跟进,会向记者朋友发布新进展。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青少年科技教育始终是我们科技教育、科学普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科技教育的基础。刚才几位领导也都说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如何厚植国家科技创新的沃土,那就是靠科普,靠全域科普,特别是要靠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所以这个工作尤其的重要。我们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全域科普整体规划,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系统。这里有几点考虑,首先青少年科技教育有一个普及的问题,怎么能够让“全人群参与共享”在青少年当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我们是结合学校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局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科技场馆的助力,还有全域科普方方面面的力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互动起来。可以说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这些年,我们通过组织开展“院士来上课”,通过青少年读科学家的故事,还有一系列的校园科技节活动,使得现在中小学全部动员起来,也全部体现了我们科技教育在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进一步推动校内教育资源的提升,和校外教育资源的沟通。现在我们正在联系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做这件事,搞顶层设计,推动规划任务的进一步落实,把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做深做细,形成长效机制,这是*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就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既要有普及,还要有提高。要对标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一些主流项目,像大家比较熟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无人机大赛、创意编程大赛以及五学科竞赛,这些竞赛也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当中比较受欢迎,而且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这些年我们持续做,做得很有成效。下一步,应该把这些项目在提高质量方面,在拓展拓面方面,特别是市区和远郊区校际联合共同提高方面,促进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在充分和平衡发展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第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三个考虑,就是为我们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做一些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倡导的英才计划,另一方面是天津主动作为的津英计划,也就是说让中学生与大学开始对接,让中学的尖子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大学里博士生导师,或者一些知名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尽早了解科学的前沿,了解科技的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成为未来科技的栋梁,这是属于拔尖行动。从普及的,到提高的,到拔尖的形成了一套体系,可以说青少年教育在全域科普工作的推动下,发展得红红火火,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也正在制定新的政策,使青少年教育能够引领全域科普,促进全域科普。
大家都知道,一个青少年可以带动一个家庭,我们把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普教育做好了,既可以实现全域科普的理念,同时也让一个家庭都能够加入到全域科普工作当中来,抓青少年就等于抓到了关键,所以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我们会持续用力,我们会和市教委、市科技局、团市委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合作,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做的更深更好更广泛,在全域科普当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主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版权所有© 承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发布中心
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版权声明:本文由天津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